上两期《向往的生活》演员何蓝逗让彭昱畅和张子枫演吻戏(张子枫还未成年),彭彭说“不行,她是我妹妹。”,何蓝逗露出一脸鄙视:“这有啥,演员啥不能演。” 黄磊接话:“那你跟彭彭演。”听到这话她表情立马就变了,一脸不情愿和嫌弃:“不行!”
实际开始演的时候,她一副生无可恋的表情毫不修饰,弄得彭昱畅处境尴尬。
网友看不下去了,直接把她骂上了热搜。她只好在微博上公开道歉:“谢谢大家的批评和建议,以后我会要求自己谨言慎行。”
说起来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上次她在《快乐大本营》上当众吐槽汪苏泷个子矮,抖机灵说:“不公平我和汪苏泷最矮!”何炅想救场缓解尴尬,于是打圆场说:“这样说我会不高兴的。”她直接来一句:“哦!还有何老师!” 何老师当时脸色就有点不对了,说:“你这样说我就更不高兴了。
网友直言,这演员演技不行就算了,就会抢戏抢话,这算是凉凉了。
在秦桑看来,一个人是耿直还是嘴贱是两回事,我们喜欢耿直的人,但是我们绝对不会喜欢嘴贱的人。
一个懂分寸、有教养的人,说话间应该是带有善意的,知道什么时候该闭嘴,什么时候该给别人留余地。一个人最高级的修养,莫过于“口有遮拦”。
1
有时候所谓的做自己,其实是口无遮拦
记得刚进职场的时候,有次办公室里谈起旅行,当时有个实习生说:“我上个月去了东南亚,玩得好开心!”
结果一个工作好几年的老油条说:“东南亚也次了吧,到瑞士这种欧洲国家度个十几天假的才叫舒服呢。”当场鸦雀无声。
口无遮拦的杰出代表了可以说。
就像你精心打扮一番出门,结果进到办公室被评价:“这么胖了还要穿娃娃装,实话说像孕妇,下次还是别穿了。”
你说要去学英语,就会有人说:“就你这毅力,还是别学了,坚持不下去的好吧。”
你跟别人兴高采烈地分享了一大堆新出的彩妆,结果对面来一句:“你买得起吗?”
你拿了一个新包问好不好看,对方看了一眼说:“得得得,就你有钱。”
你说男朋友很温柔体贴,她说:“可惜就是丑了点,不像我男朋友帅得发光。”
……
像喉咙忽然被塞进一口大干馒头,噎得人无话可说。
有时候,成年人友谊的破裂,一句话就够了。
村上春树曾说过: “很多人都会说这样的话,我这人心直口快,不会拐弯抹角;我这人敏感脆弱,难以与人打交道。然而我多次目睹敏感脆弱的人无情地伤害他人,心直口快的人不自觉地再三强调于己有理的歪理。”
总有人不明白要做真实的自己只能回家,成年人的场合该有成年人的法则。嘴里说着做真实的自己,把标榜耿直当做真实的一部分,举着直率的大旗行口无遮拦之事,实际上叫修养不够。
2
你说话的分寸,就是你的修养
《红楼梦》中女子,个个都把说话的分寸感掌握得炉火纯青。
拿薛宝钗来说。行酒令时,林黛玉因怕被罚,脱口而出了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此句出自《牡丹亭》)。可在那时,《西厢记》和《牡丹亭》都算禁书,黛玉这样的大家闺秀原是不应该看的,这被向来与她关系并不太好的宝钗逮了个正着。
但宝钗有当众揭穿她吗?
当然没有。
只是等各自散去后,宝钗才在私下“审问”了黛玉,她是这样说的:“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一席话,有理有据更有对黛玉的体贴和关怀,说得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暗佩服,也由此宝钗跟黛玉两个人冰释前嫌。
作家贾平凹曾写过一个故事:“朋友有口吃,说话慢。有天路上遇到有人问路,偏偏这人竟也是口吃,朋友就一语不发。同行的人不解,问他为什么不说,朋友答道:‘人家也是口吃,我要回答了,那人会以为我是在模仿戏弄。’”
说话容易,把握好分寸适时缄口太难。
一个有修养的成年人不会动不动戳别人痛点,更不会肆无忌惮地开玩笑别人玩笑,他们会在心里掂量自己说出口的话给别人带来的感受。在说与不说之间,一个人的品行教养都无从掩饰,你是否为他人考虑,是否目中无人,是否体贴善意都会一一曝露。
蔡康永曾说:“你说什么样的话,就是什么样的人。”
说话令人如沐春风是很难做到的,但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在和人相处中,不在话术上争高低,就已经是一件难事,更是一种难得的修养。
3
该沉默的时候闭嘴,不懂的时候少说
《荀子·非十二子》里说:“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
意思是说话说得得当,是明理的表现,不该说话的时候能沉默得得当,也是智慧的表现。
曾听过一个故事,说的是国画大师张大千因为留有长胡子,在一次吃饭中,朋友以他长胡子为由一直玩笑他。大家觉得尴尬之时,张大千讲了一个故事回击:
刘备当年要为死去的兄弟关羽、张飞报仇,关羽和张飞的儿子主动请缨为父报仇。刘备让他们说出父亲的最大功绩,以此作为谁能出战的判定。张飞之子对答如流,而关羽之子竟说父亲功绩是“须长数尺”,众人哄堂大笑。九泉之下的关羽听到之后,气得英灵再现,大骂儿子“不孝之子”。
故事是虚构的,但张大千的用意很明显,他是借关羽之口对那位玩笑他胡子的朋友说:“我的成就不在于胡子,儿子你可闭嘴吧。”
那位朋友听完,想必是赧颜汗下。
有时我们遇到的最大敌人,恰恰就是口无遮拦的自己。在说话中,不懂得把握分寸,保留一份尊重,最终被嘲笑很可能是自身。
朱自清曾在文中写到:“所谓人情世故,一半儿是在说话里。许多人说了一辈子话,没有说好过几句话。古文《尚书》里说,“唯口,出好兴戎,”一句话的影响有时是你料不到的,历史和小说上有的是例子。中国人对于说话的态度,最高的是忘言,其次是慎言,寡言,讷于言。”
在人际交往中浸淫许多年,秦桑认为,一个定律用在说话上很有用,那就是:在该闭嘴时候闭嘴,不懂的时候少说。
尤其是自己没有亲身体验过的事物,不要妄加评论。对比起那些喜欢说教、口不择言,企图通过大嗓门压制世界的人,反而是安静下来在小角落里静静聆听别人说话的人,才更加令人感到可贵。
愿每个人都能在人际交往当中,学会克制自己,尽可能地考虑别人的感受,那么什么话该说,什么不该说,心里也就有底了。这和虚伪无关,而是我们在这个烦躁的时代愿意对这个世界吐露出更温柔的那一面。
最后,再分享一个说话准则:
“当你在掂量这句话是不是不妥,说明它本身已经不妥了,那最好不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