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罗点点发起成立“临终不插管”俱乐部时,
完全没想到它会变成自己后半生的事业。
罗点点是开国大将罗瑞卿的女儿,
有一次,她和一群医生朋友聚会时,
谈起人生最后的路,大家一致认为:
“要死得漂亮点儿,不那么难堪;
不希望在ICU,赤条条的,插满管子,
像台吞币机器一样,每天吞下几千元,
最后‘工业化’地死去。”
十几个老人便发起成立了“临终不插管”俱乐部。
随后不久,罗点点在网上看到一份名为“五个愿望”的英文文件。
“我要或不要什么医疗服务。”
“我希望使用或不使用支持生命医疗系统。”
“我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
“我想让我的家人朋友知道什么。”
“我希望让谁帮助我。”
这是一份叫作“生前预嘱”的美国法律文件,
它允许人们在健康清醒时刻通过简单问答,
自主决定自己临终时的所有事务,
诸如要不要心脏复苏、要不要插气管等等。
罗点点开始意识到:“把死亡的权利还给本人,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
于是她携手陈毅元帅的儿子陈小鲁,
创办了中国首个提倡“尊严死”的公益网站——选择与尊严。
“所谓尊严死,就是指在治疗无望的情况下,
放弃人工维持生命的手段,
让患者自然有尊严地离开人世,
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的痛苦。”
陈小鲁一直后悔没有帮父亲有尊严地离开。
陈老帅病重到最后,已基本没有知觉。
气管切开没法说话,全身插满了管子,
就是靠呼吸机、打强心针来维持生命。
“父亲心跳停止时,电击让他从床上弹起来,非常痛苦。”
陈小鲁问:“能不能不抢救了?”
医生说:“你说了算吗?你们敢吗?”
当时,陈小鲁沉默了,他不敢作这个决定。
“这成了我一辈子最后悔的事情。”
开国上将张爱萍的夫人李又兰,
了解罗点点和陈小鲁倡导的“尊严死”后,
欣然填写了生前预嘱,申明放弃临终抢救:
“今后如当我病情危及生命时,
千万不要用生命支持疗法抢救,
如插各种管子及心肺功能启动等,
必要时可给予安眠、止痛,
让我安详、自然、无痛苦走完人生的旅程。”
2012年,李又兰病重入院,
家属和医生谨遵其生前预嘱,
没有进行过度地创伤性抢救,
李又兰昏迷半日后飘然仙逝,
身体完好而又神色安宁,家人伤痛之余也颇感欣慰。
“李又兰阿姨是被生前预嘱帮到的第一人。”罗点点很感动。
05
经济学人发布的《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
英国位居全球第一,中国大陆排名第71。
何谓死亡质量?就是指病患的最后生活质量。
英国为什么会这么高呢?
当面对不可逆转、药石无效的绝症时,
英国医生一般建议和采取的是缓和治疗。
何谓缓和治疗?
“就是当一个人身患绝症,
任何治疗都无法阻止这一过程时,
便采取缓和疗法来减缓病痛症状,
提升病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
让生命的最后一程走得完满有尊严。”
缓和医疗有三条核心原则:
1、承认死亡是一种正常过程;
2、既不加速也不延后死亡;
3、提供解除临终痛苦和不适的办法。
英国建立了不少缓和医疗机构或病房,
当患者所罹患的疾病已经无法治愈时,
缓和医疗的人性化照顾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基本人权。
这时,医生除了“提供解除临终痛苦和不适症状的办法”外,
还会向患者家属提出多项建议和要求:
1、要多抽时间陪病人度过最后时刻。
2、要让病人说出希望在什么地方离世。
3、听病人谈人生,记录他们的音容笑貌。
4、协助病人弥补人生的种种遗憾。
5、帮他们回顾人生,肯定他们过去的成就。
…………
肝癌晚期老太太维多利亚问:“我可以去旅游吗?”
医生亨利回答:“当然可以啊!”
于是维多利亚便去了向往已久的地方。
06
中国的死亡质量为什么这么低呢?
一是治疗不足。
“生病了缺钱就医,只有苦苦等死。”
二是过度治疗。
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在接受创伤性治疗。
尤其是后者,最让人遭罪。
北京军区总医院原肿瘤科主任刘端祺,
从医40年至少经手了2000例死亡病例。
“钱不要紧,你一定要把人救回来。”
“哪怕有1%的希望,您也要用100%的努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