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好的关系,都需要“分享欲”。
它不是敷衍式的尬聊,而是从心里彼此牵挂,互相认同,同频共振。
分享的实质,就是在接纳、倾听中建立连接和共鸣,从而加深感情。
有人说,“永远不会对我已读不回的,就是父母”
前两年的一部热播剧里有这样一个桥段:
女儿回到老家,无意中发现母亲把她曾经发在朋友圈里的照片全都存了下来——即使画面里并没有女儿,即使只是些随手拍的日常照。
通过这样的方式,母亲留意着女儿在外面的各种生活细节。
亲人之间的沟通,很多时候讲的不是效率,而是细节的交换和往来,哪怕只是琐碎地说些废话,也能让人觉得幸福。
长大后,大家越来越忙,对友谊也是考验。
见面要靠凑,屡约不成很正常,回复常常不及时,但无论如何,未曾断裂的分享,其实就是一种对彼此的惦念和对彼此生活的参与。
得益于此,在朋友一路走一路散的今天,才有些人能陪伴我们那么久。
家人也好,朋友也好,爱人也罢,有分有享,感情才能相伴长久;互通有无,关系才能生生相息。
# 关系不越界 #
网上有句话很火:
“人有两件事尽量少干:一是用自己的嘴干扰别人的生活,二是用别人的脑子思考自己的人生。”
每个人都是一棵茂盛的大树,走得太近反显拥挤,既妨碍别人生长,也挡了自己的光。
正如毕淑敏所说:“亲近地保持距离,或许才是最恰当的交际方式。”
越是亲近的人,越不能以爱之名,入侵别人的生活。
亲密无间的靠拢,往往使人窒息,亲疏有距的相处,才最让人舒心。
人与人之间最好的边界感,莫过于:关心而不干涉,爱护而不束缚。
作家韩松落就有过一段这样的经历。
韩松落有个朋友,叫老柳。
老柳没有正式工作,但他有个精湛的手艺,做陶器,作品件件都绝妙得很。
韩松落为老柳感到不甘,他想,老柳这么有才艺,不该落得如此窘迫。
他思前想后,替老柳策划出了几条出路,租陶窑,批量生产,开班授徒,做网店……
可回头一看,老柳却满脸惶恐,对这种生活毫无兴趣。
刚开始,韩松落觉得老柳“不求上进”,直到几年后,他才逐渐明白:
“他也可以不争,内向地、低低地活着,这是他的权利。”
韩松落以为自己是为朋友好,可他忘了,不是每个人都想过一样的生活。
最好的感情不是纠缠不清,而是亲而有间;最好的关系不是不分你我,而是熟不逾矩。
恰到好处的距离,才能相处得更长久,也更舒服。
# 换位思考,彼此尊重 #
“敬人者,人恒敬之。”
只有懂得尊重别人,才能为自己赢来尊重。
这是一张很经典的图。
这张图,你看到的是6还是9,关键就在于你所处的位置。
但现实是我们往往习惯了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问题。
你是顾客,认为商家太暴利;你是商人,觉得顾客太挑剔。
你开车时,希望行人遵守规则;你步行时,希望车主礼让。
事实证明,一直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看别人,所得出的,永远都是片面的结论。
而换位思考,愿意真正地去考虑对方感受的人,才能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果能够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多点理解、懂得、尊重、知足,人生一定会多点成熟、幸福、快乐、放松。
因为,生命,是一种回声。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你眼里有我,我也愿为你考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