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大师”沈巍走红:童年的底色,影响一生的悲喜

petssky
petssky
petssky
10741
文章
55
评论
2019-04-03来源:网络
评论
142,769 2182字阅读7分16秒

“流浪大师”沈巍一夜之间红了。

在视频中,他衣衫褴褛,痴迷捡垃圾与读书,金句频出。

后来被证实,他曾在上海政府部门工作。因为他在单位捡垃圾的异常举止,被相关领导以病休劝退。

这强烈的身份反差、公务员的经历,在网络推手的操作下,他燃爆了互联网。“大师在流浪”俨然成了一个现象级的话题,被渲染得铺天盖地。

为什么他放弃了体面的工作,选择捡垃圾为生?为什么他宁愿流浪,也不愿回家?

从红星新闻记者的采访中,能看到他的成长际遇:

父亲和外婆关系不好,他是父亲情绪发泄的炮灰。他从小喜欢看书,却因为贫穷,只能偷偷捡垃圾去换书,他不喜欢数字,从小受尽父亲的控制,大学时也违心选择了审计专业。

后来强迫性地囤积垃圾,以及与周围人相处的不适应,都可以推测原生家庭带给他的一些童年创伤。

这一切,很大程度是因为不快乐的童年。

心穷的父母,

带给孩子一生的匮乏感

沈巍从小喜欢看文史类书籍,然而父亲对此非常不满。他连自己捡垃圾换钱买来的书,都只能以躲猫猫一样的姿态以逃避父母的责骂。

父母目光短浅,看不到书籍带来的心理滋养,也无法尊重孩子的兴趣。这不仅仅是物质贫穷,更多的是心穷。

想起去年因为受到父亲责骂,喝农药试图自杀的“杀鱼弟”小孟。

小孟被短视的父母牢牢地拴在了菜市场的一方鱼摊上。当他用犀利的眼神杀鱼的时候,他的父母其实杀死了他受义务教育的路径。

父母只贪图眼前的现金,被短期利益所束缚,对小孟的人生粗暴以待。这根本不是缺钱可以搪塞的。

知乎上有句话:魂上的饥荒,远比身体上的饥荒更可怕。

“流浪大师”沈巍走红:童年的底色,影响一生的悲喜

真正的贫穷,不是物质困顿,而是心灵贫瘠。

心理学家基思·佩恩说:贫穷所带来的真正害处是一种主观上的贫穷感。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不会舍得让孩子的童年因为自己的心穷,背负一生都无法消弭的匮乏感。

莫言曾提到他的母亲对他的影响: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

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这才是父母的眼界,不会因为自己的贫乏而剥夺了孩子的心灵滋养,给予孩子的是希望

父母的过度控制,

是对孩子的变相虐待

父母控制欲过强,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沈巍迫于父亲的压力,违心选择了审计专业,造成此生最大的遗憾。这种被控制下的无奈选择,也成了他后来和周围人无法相融后,毅然决定去拾荒的导火线。

美国华裔女作家伍绮诗在《无声告白》一书中,揭开了少女莉迪亚之死的谜团。

十六岁的莉迪亚从一开始,就肩负着父母实现不了的梦想:满足妈妈的期望当女医生,满足爸爸的期望积极融入主流社会生活。

因为妈妈在莉迪亚五岁的时候离家出走,给幼年的她带来巨大的不安,以致于她暗暗下决心去附和父母的期待,放弃自我。

这也是悲剧的开始。

“流浪大师”沈巍走红:童年的底色,影响一生的悲喜

当她为了让妈妈快乐,被迫学习自己厌恶的科学时,心里充斥着极度的痛苦。

当妈妈得知她物理考试不及格的时候,歇斯底里的吼叫声,仿佛把她盯在了耻辱柱上。

父母站在自己的角度一手操控孩子的成长。这个为父母梦想而活的少女,在日复一日的高压下窒息。

孤独的她成绩越来越差,甚至以叛逆的姿态和坏男孩一起厮混。

最后一晚,她坐上小船漂至湖中心回顾自己的生活。幡然醒悟的她终于决定摆脱父母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不料却因为小船失衡,她溺死在离家只有五分钟路程的湖里。

“流浪大师”沈巍走红:童年的底色,影响一生的悲喜

父母的过度期待,这种内在欲望正是他们控制孩子的深层动机。

其实是以爱之名,行控制之实。而往往结局是越控制,越失控。

没有家庭的温暖做底色,

到哪都是在流浪

沈巍说自己从小和父母的关系不好,长期缺乏家庭的爱与温暖。

通常童年缺爱的孩子,成年后,也难以摆脱内心的孤独感,很难与人建立长期的亲密关系。

女作家萧红的一生都在如飞蛾扑火一般追逐“爱”。

《漂泊者萧红》里写着:“漂泊者萧红,无论在哪里,都看不到苦难的边际。她需要一道坚实的岸。

因为她没有获得多少来自家庭的爱,父亲对他粗暴冷漠,继母对她毫无关心,祖母则是冷淡挑刺。

“流浪大师”沈巍走红:童年的底色,影响一生的悲喜

这种童年的缺爱经历,让她以为能够给予爱的男人就是她的“岸”。为了这份缺失的渴望,她每次恋情都低到了尘埃里,为情所伤。

她越缺爱,越想得到爱,反而越容易失去。

这种宿命般的轮回,验证了心理学上所说的:“童年时,我们怎么与父母相处,长大后,我们就怎么与其他人相处,怎么和世界相处。

童年的母爱父爱关系,会内化成潜意识的关系模式,从而决定我们一生的性格命运”。

而另外一位作家冰心则从小在家庭的关爱里长大。从她描写的小细节里可见一斑。

“有一次,幼小的我,忽然走到母亲面前,仰脸问说,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

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颊,抵住我的前额,温柔地、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

她心中充满着正能量的滋养,写童真清新的文字,一生过得平静美好。

被爱滋养大的孩子,更懂得爱,也更容易得建立良性的亲密关系。父母和孩子建立一段温暖的亲子关系,孩子的心,将一生免于流离失所。

“流浪大师”沈巍走红:童年的底色,影响一生的悲喜

写在最后:

阿德勒曾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童年受创伤,成年后的疗愈之路漫长而艰辛。

毕竟,培养一个健康的孩子,比修复一个破损的成人容易得多。

从此刻起,不做心穷的父母,放下控制,和孩子建立一段温暖的关系。这份爱与温暖,是给生命最好的礼物。

weinxin
欢迎关注
喜欢本网站,就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有惊喜哦~
petssky
  • 版权声明 本文源自 网络, 整理 发表于 2019-04-0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petssky.com/essay-35289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