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正确的价值观,能让人走得更远
既然选择这么重要,那么,是什么决定了选择呢? 答案当然是价值观。 价值观,顾名思义,就是价值判断的标准。它是一个人、一个企业面对一件事情时,判断是非、对错,决定先后、取舍的依据和准绳。
诚品书店的创办人吴清友曾在演讲中分享自己长达15年承受书店亏损的心路历程,他说诚品赔钱的15年,是他一生中最丰富的时间,让他第二次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对生命态度的诚恳。在他看来,生命才是我们最重要的关口,而不是生意和钱。 吴清友说:“一个企业真正的创新是在价值和理念部分。”
好的企业、能改变世界的企业一定有清晰、进步的价值观,并会坚守它。 2015年,苹果现任CEO蒂姆·库克(Tim Cook)在乔治亚华盛顿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演讲的核心就是——坚守你的价值观。 “在你感到自己正在做正确的事时,当你用自己坚信的价值观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时,工作就会产生新的意义。我们要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内心深处的追求,并为内心深处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马丁·路德·金博士曾说,‘我们这一代人终将悔恨,不仅仅因为坏人的可憎言行,更因为好人的可怕沉默。’” 创始之初,Google官方将公司使命定为“集成全球范围的信息,使人人皆可访问并从中受益(To organize the world's information and make it universallyaccessible and useful)”。非正式口号“不作恶(Don't be evil)”,由工程师阿米特·帕特尔(Amit Patel)提出。
2004年,Google的招股书(Google创始人的一封信,后来被称为“不作恶宣言”)曾说:“不要作恶。我们坚信,作为一个为世界做好事的公司,从长远来看,我们会得到更好的回馈——即使我们要放弃一些短期收益。” Don't be evil. We believe strongly that inthe long term, we will be better served —— by a company that does good thingsfor the world even if we forgo some short term gains. 据说,一开始,人们普遍认为“不作恶”这个口号毫无意义,毕竟哪个公司的目标也不是作恶,而是赚钱好吗?
但随着公司的发展,当短期利益和作恶捆绑着出现时,Google价值观的优势便显现无遗。 百度贴吧事件后,有人说百度应该重塑价值观。目前,百度百科对“百度公司使命”的描述是“让人们最平等、便捷地获取信息,找到所求”,对“百度核心价值观”的描述是“简单可依赖”。
基本还停留在技术层面,或者说,这也代表了某种强调实用性的价值观? 时代总是在变的,但进步是大潮流。所以,正如贝佐斯所说,跟着潮流,做有益、有兴趣的事情,更有可能成功,即使不成,也无遗憾。 相反,逆着潮流赚钱,终究不会长久,因为,赚钱最难的就在于收手,一而再,再而三,损失的是发展的机会成本,“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对手已在远方,自己呢,已失去方向。
3. 把孩子带进更广阔的世界,别教TA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在一档网络脱口秀节目中,一名看起来极优秀的清华学生,向高晓松吐露自己正在为找什么样的工作而烦恼,同为清华大学毕业生的高晓松当时就怒了:“一个名校生走到这里来,一没有胸怀天下,二没有改造国家的欲望,反而问我们该找什么工作,你觉得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曾提出了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概念,并对他们进行了详细描述:“他的一切行为,都从利益出发,而且是精心设计……
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问题的要害,就在于没有信仰,没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关怀、大悲悯、责任感和承担意识,就必然将个人的私欲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
这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并不仅仅存在于中国,美国也同样存在。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任教于耶鲁大学的英文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William Deresiewicz)曾在2014年出版《优秀的绵羊》(《Excellent Sheep: the miseducation of the American Elite and the Way to a Meaningful Life》)一书,书中写到:“上常青藤的人,熟悉的是一套适合在那成功的套路。
他们一路学习成绩拿A,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彰显自己的‘领导力’,或扩大‘社交网络’,忙得团团转,但是没有发自内心的参与。此前的申请阶段,也按这种方法预备。他们参与各种课外活动,蜻蜓点水地做‘义工’。按照名校的要求逐项打勾完成,好比是在完成某个游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