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自称连续被冒名顶替上大学的苟晶,对于网上关于她的"蹭热点论","要流量论"进行了三点回应称:1、自己只想要一个答案;2、高考在即,自述经历可以震慑心怀不轨之人;3、她相信"阳光终究会在"。
6月22日,苟晶在社交媒体上发帖称,1997年和1998年,自己连续两年拿到了假的高考成绩。1997年,自己的高考成绩被高中班主任的女儿顶替,顶替者上了北京的一所学校,如今在济宁某学校担任后勤老师。而苟晶本人也在连续两年被顶替后,被一所没有报考过的中专录取。
苟晶表示,自己家境贫寒,住在农村。在2003年的时候,自己曾经收到过老师的道歉信,信中讲明了自己女儿顶替苟晶的事实。当时的苟晶已经产子,她自认为不可能再回到校园读书,也没有能力去打官司。
据苟晶描述,在6月22日发帖之后,她的高三班主任开始行动,先是去了苟晶的老家,送去一万元现金和礼品。被拒绝后,又带着几个"陌生面孔"来到浙江,试图和苟晶当面商谈。一段监控视频记录下了当时一幕,该班主任手里拿着礼物,背后还有男子撑着一把黑色雨伞。
6月24日,济宁市宣布将成立调查组调查此事,调查结果将及时公布。
此前,山东被冒名顶替上大学的农家女陈春秀事件,热度还没有退去,苟晶的事情再度引发人们对此类事件的关注。
苟晶和陈春秀,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两人都是"农家女"。中国教育在线网副总编辑江爱萍在接受中国教育电视台采访时表示,农家女是弱势群体,对很多事情不知情,面对不公时没有勇气去追查到底,也缺少途径去寻求真相。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称,被顶替者并不是随机产生的,而是经过策划来选定的。储朝晖表示,"顶替事件"的发生涉及到很多参与对象,包括顶替者家庭、所读高中、招生办以及高校。要查清相关事实,要从这四个方面共同入手。
人民日报对苟晶一事有过这样的评论:如果此事属实,那影响的不仅是高考的公平,还毁掉了一个农村女孩的梦想。
储朝晖称,虽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顶替上学事件发生的概率大大降低,但不代表完全消失。在某些特定的招生计划以及支持计划中,也存在着将计划中的名额提供给顶替者的现象。
苟晶事件中,苟晶的高三班主任尚未对此事做出回应,事件真相也在调查之中。
综合 人民日报 中国教育电视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