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先生曾写过这样一段话:“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博士一人而已!”
“伍星联博士”是谁?竟能赢得梁启超先生如此的赞誉?
伍星联就是伍连德。
伍连德又是何许人也?
伍连德是中国现代医学的先驱,是公共卫生学家、医史学家。是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候选人,是华人世界的第一个诺贝尔奖候选人。
伍连德,字星联,祖籍新宁(台山县),1879年3月10日出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一个台山籍华侨之家。17岁时,伍连德考取英女皇奖学金,留学英国剑桥大学。剑桥大学毕业后,他考取圣玛丽医院奖学金,成为该院的第一位华人实习生。之后,伍连德攻读博士,期间主攻破伤风菌研究。
之后,伍连德先后在圣玛丽医院、利物浦热带病学院、哈勒大学卫生学院、巴斯德研究所从事研究,曾师从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梅奇尼可夫和霍普金斯。
1903年,伍连德返回槟榔屿行医。
1907年,伍连德应袁世凯之邀举家归国,就职于北洋军医处。
1908年5月,伍连德担任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
清末,东北爆发“黑死病”(肺鼠疫),四个月内波及五省六市,死亡达六万多人,一时尸骸遍野,举世震惊。危急时刻,31岁的伍连德临危受命,用了四个月时间成功扑灭鼠疫疫情。
事情是这样的。
1910年11月,一场鼠疫从俄国西伯利亚传传入中国东北地区,以哈尔滨为中心迅速蔓延。
当时,疫情非常严重,被感染者发烧咳嗽,不久就吐血而死,脸部呈紫色,而且染之必死。
疫情的严重性使得滨江关道第四任道员于驷兴十分焦急,他火速奏报朝廷摄政王载沣和东三省总督锡良。得报后,载沣采纳时任外省部右丞原滨江关道第三任道员施肇基的建议,急电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伍连德进京。
载沣向伍连德通报了鼠疫的情况,他说:“东北发生鼠疫,已亡数万人,并有迅速向关内、国外蔓延之势,情况万分危急。”
之后,载沣命伍连德为全权总医官、钦差大臣,负责东北防疫事宜。伍连德临危受命,毅然奔赴疫区。
1910年12月24日,伍连德和助手带着显微镜、照相机乘坐一辆四轮马车驶入了哈尔滨。
伍连德初到哈尔滨后,发现疫情远比他预料的要严重得多,家家关门闭户,街上一具具棺木未及掩埋,令人目不忍睹。
伍连德的首要任务就是查清原因,他来到了疫情最严重的哈尔滨傅家甸。
之后,伍连德解剖了一具因病致死的日本女人的尸体,从标本里他发现了鼠疫的杆菌,同时得出结论,这次流行的是肺鼠疫。肺鼠疫并不像以往的腺鼠疫是通过跳蚤传染,而是通过人的呼吸和飞沫传染。
确定病原和传播途径后,在缺医无药的条件下,伍连德采取了防疫措施——隔离法。
伍连德采取的隔离法分两部分:一是将鼠疫病人、疑似病人及密切接触者分别隔离起来;二是将流行中心傅家甸和外界隔断。
在伍连德指挥下,傅家甸被分为四个区。每区由一名医药大员主持,配有两名助理、四个医学生和为数众多的卫生夫役与警察。救急队内分诊断、消毒、抬埋、站岗等诸多岗位。每天,医生带领工作人员挨家挨户检查疫情。一旦发现有人感染鼠疫,立即送到防疫医院,并对病人家属进行隔离。为了能控制住局面,官府从长春调来1160名步兵对疫区内进行交通管制。
傅家甸有两万多民众,伍连德把防疫委员会总部也设在傅家甸,他疫区人民同生死共患难,并由官府提供所有的费用,负责该区两万多居民的生活。
为阻止呼吸传染,伍连德设计并命令赶制了一种特殊的加厚口罩,后人称其为“伍氏口罩”。他还以钦差大臣身份在疫区紧急征用学校、戏院和浴室,改装成临时消毒所,又把庙宇和教堂改为急救医院。之后,伍连德组织了3000多人投入到救护中。
傅家甸的防疫措施为整个儿东北做了一个表率。随后,全省纷纷仿照傅家甸的模式建立起防疫体系。清政府还在山海关设立检验所,将陆路南下的旅客留住5日,以防鼠疫蔓延。
除了采取有效的隔离和检疫措施,伍连德还要求对染疫菌死亡的尸体实施火化。由于鼠疫杆菌可以在尸身上存活很久。焚烧可以阻断鼠疫通过尸体传播。伍连德力主焚烧鼠疫病死者尸体。但此举有违入土为安的传统,引起了不小的风波,清廷为了大局,下特旨予以批准!准许火葬!这从而使疫情传染得到了进一步控制。
1911年1月30日,大年初一。为了能消弭人们悲伤的情绪,振作大家的精神,伍连德率领的防疫部下发传单,号召大家燃放爆竹,冲冲晦气。正是从这一天开始,傅家甸一直不断攀升的鼠疫死亡人数开始下跌。
一个月后,到了1911年3月1号,疫情报告出来了,因鼠疫疫情新增死者人数下降为零!
之后,其他各地也相继控制住疫情。
就这样,伍连德带领广大医护工作者仅用四个月时间就扑灭了这场震惊中外的鼠疫大流行。
时年,伍连德31岁。
1911年5月,摄政王载沣代表宣统皇帝在紫禁城接见伍连德博士,赏蓝顶戴,赐进士出身,授二等双龙肩章。医务人员获此殊荣,在中国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