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肾PKD是一种肾脏生长多个囊肿的遗传性疾病。囊肿的扩大会压迫周围肾脏组织,随着其严重程度的增加,肾脏功能逐渐衰退。
原因
引发此种遗传病的主导基因由变异的PKD1基因携带。若父方或母方携带该基因,则幼猫可能遗传该基因并发病。多囊肾多发于波斯、喜马拉雅猫及其他品种长毛猫,也可发生于苏格兰折耳、英短或其他具有发病背景的品种。
临床症状
在肾脏组织的破坏程度达到肾衰竭之前,多囊肾本身可能不表现临床症状。临床症状可在3-10年内表现出来,平均在7岁左右。多囊肾症状与慢性肾衰相似,包括尿频、频繁饮水、食欲减退、精神沉郁、呕吐及体重丢失。兽医师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在肾衰发生前通过理学检查触诊到肾脏扩张。
诊断试验
实验室检测及尿检可帮助检测肾衰,血液中尿毒、肌酐水平升高,尿比重降低。腹部X光可显示肾脏扩张且形态不规则。腹部超声很容易在出现肾衰时检测到囊肿。
可以在猫出现肾衰时进行PKD基因筛查。腹部超声可以清楚检测到大于9月龄患猫的囊肿,对大于4月龄患猫的检测也相当可靠。大于8周龄幼猫可将口腔细胞拭子送检至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兽医遗传学实验室,进行PKD1基因检测。
治疗
目前没有可延缓囊肿扩大或逆转多囊肾形成的特殊治疗方法。一旦肾衰竭产生,可采用常规方法延缓慢性肾病过程,包括饲喂肾脏处方粮,限制磷摄入量,药物控制蛋白尿,利用降压药控制高血压,以及输液疗法,补钾,对症治疗贫血等。(参考猫慢性肾病)当动物肾衰程度再也无法维持机体正常生命(肾衰末期),可考虑肾脏移植。
治疗后
建议早期在肾功能指标出现异常之前,每年进行血液检测。当血液检测开始出异常时,则增加监测频率。复诊及进行实验室检测频率取决于个体的患病程度,一般是1月一次到3个月每次。
预后
肾衰竭程度恶化可能导致动物死亡,可考虑安乐死术。动物可能在检测出肾功能异常后存活2-3年或更久。患有多囊肾的猫不应用做繁育,高发生率品种的猫进行繁育前应进行基因筛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