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静,则一切豁然开朗
壹
曾国藩说:“心静则体察精,克治亦省力。”
意思是心静能够体察事物的本质,发觉事物的精微,处理事情也能够省力,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个人内心不静,很难真正思考问题,做人做事也一定会浮躁。
心静使人理智,在冷静的观察中审时度势,做出合乎理性的判断,而急中生智,也只不过将脑中一切无关的事,快速调整为“静音”状态,顿时生出化解危难的智慧。
所谓“静能生慧”,心静有利于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
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
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
父亲很好奇,
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这就是“心静”的力量。《大学》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可以说,静是安定、思虑和有所得的基础。
一杯混浊的水,放着不动,这样长久平静下来,混浊的泥渣自然沉淀,终至转浊为清,成为一杯清水。
水静下来才会清澈,才能映照世界。人心也是如此,只有人心静了,人才能真正做生活的主人,细细品味生活。而慢是静的前提。
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
人生会遭遇许多事情,其中很多是难以解决的,这时心中被盘根错结的烦恼纠缠住,茫茫然不知如何面对,如果能静下心来处理,往往会柳暗花明。
每临大事须有静气
贰
古人说:“每临大事须有静气。”
打仗是生死攸关的大事,曾国藩在《主静箴》中形容为“后有毒蛇,前有猛虎”。
军机瞬息万变,稍有不慎,就会吃败仗,这关系到将士乃至自己的身家性命,作为湘军最高统帅,曾国藩在战事最艰难的时候,也免不了万般焦虑,六神无主。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他都会到小楼上独自静坐一会儿,这个时候他早年开始修炼的静坐功课就发生作用了,他能让自己静下心来,做出正确的决策。
曾国藩说:“凡遇事须安祥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了?故从容安祥,为处事第一法。”
遇事就紧张,临事就慌张的人,难成大事,就是因为缺了“静”和“安详”的智慧。
人到中年,见闻增多,阅历渐丰,人脉丰富,办事有方,这是好事;但同时人也变得思虑过重,欲望太多,精力分散,神志纷乱,则又不是好事。
如何让复杂变得简单,纷乱变得清晰,分散变得集中,让心神变得清澈?
这更需要静下心来,老子说,“静为躁君”,“静”是去“躁”的良方。
静不仅是一种智慧,静还是产生智慧的土壤。
所谓静生百慧。
- 道家言:“灵台清静,静能生定,定能智慧生 。”
- 佛家也说“静能生慧,慧能生智。”
- 儒家亦认为“静能生慧”。《昭德新编》说:“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
一个人内心不静,很难真正思考问题,做人做事也一定会骄矜、浮躁。安静的人会仔细观察中审时度势,更容易深入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感悟人生道理。
心有多静,福有多深
叁
古人说:“凡心静则神悦,神悦则福生。”
心静能使人精神愉悦,精神愉悦就会有福气降临。
曾国藩说:“人心能静,虽万变纷纭亦澄然无事。静在心,不在境。”
物随心转,境由心生,心若静好,幸福常存。
我们总是把人生的种种得失,融入于我们的感情,得之则喜,失之则悲。
- 生活就是这样,忙忙碌碌,平平淡淡,
- 人生就是这样,坎坎坷坷,起起伏伏。
生活在于过程,犹如生命在于成长。平淡不是无味,而是生活的真味;平淡不是无所求,而求得的恰是人生的本质。
量有多大,心有多静;心有多静,福有多深。
人生之苦,在得失间。心静的人心量大,拿得起,放得下,无意于得失,澄然无事,面对万丈红尘,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花谢芳不败,心静人自在。心有多静,福有多深。心静了,才有闲心品味出已有的幸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