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信把通讯属性和社交属性结合在一起,是了不起的创造,但也产生了问题
你微信通讯录里的人,有多少是你真正关心他生活,爱看他所到所观,爱听他所思所感的呢? 微信的属性,使得朋友圈会越来越臃肿。当你的朋友圈积累超过1000人的时候,还有多少信息你能一一去看?还有多少是朋友? 你可以说,设置不看对方朋友圈不就行了吗?而问题在于大多数用户不会去改默认的设置。
2、微信把内容发行和通讯属性、社交属性结合在一起,是伟大的创造,但也产生了更大的问题
微信的另一个核心功能——公众号的发明是非常了不起的。 微信先是推出了朋友圈,然后喊着“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的口号,推出了微信公众号平台,创造性地把媒体内容分发和即时通讯完美融合,解决了传统内容生产者的窘境。
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微信公众号从0到千万量级。 但是,微信公众号很大的一个问题也显现出来,它主要通过朋友圈来分发内容。据去年底微信官方披露的数据: 在微信里,20%的用户到订阅号里面去挑选内容,然后80%的用户在朋友圈里去阅读这些内容。
微信公众号内容严重依赖朋友圈分发,而每个人的好友列表随时间推移接近5000的上限,人越来越多,导致问题更趋严重化了,此外:
每个人的朋友圈都有些做微商的小伙伴们; 很多人都无法把工作和生活分开,在朋友圈里转发公司的相关内容往往成为一种工作要求; 无数的网站都拼命想办法让用户把链接分享到朋友圈里; 你现在能经常刷到嘀嘀打车的红包分享,如果有一天微信真连接一切了,你甚至会收看到冰箱和彩电的分享也说不定。
……....................
这一切持续下去,朋友圈的信息会越来越多,朋友圈正在变成另一个微博。 认真观察你会发现,公众号的存在和网页链接的传播,已经穿透了朋友圈的好友关系的封闭性。写到这里,我想我明白了,微信为什么要那么严厉打击诱导分享的行为了。
风险3:你凭借什么能把微信号做起来?
据我的观察,微信订阅号做得好的有四类:
第一类,传统媒体人。 他们对单篇内容和媒体整体的风格营造很擅长。我做订阅号期间,好多个传统媒体的朋友给我提意见,建议我内容主题集中,要有调性,要展现主编魅力人格体。还给我发来可借鉴的媒体号,比如这两个媒体人做的《世相》和《好报》,恰恰有这样的特点。
第二类,传统媒体。 或者是纸媒或者是电视媒体,每天不停地推他们的微信二维码,就能带来很多的粉丝了。
第三类,特点鲜明的自媒体人或名人。 比如做情感咨询的《潘幸知》,还有大名鼎鼎兜售价值观的罗辑思维等,他们个人即是品牌。
第四类,段子大号。 即从新浪微博转移过来的那批人。他们很了解用户的喜好,经验丰富,第一时间找到或者制造出适合传播的内容,并且抱团,通过互推迅速做大。
我说的这四类,是自己的观察,肯定还有更多的做的好的类型。只是抛砖引玉,那么你想一想,你有什么独到之处或者资源,能够把公众号做起来?
一个在凤凰和淘宝工作过的朋友对我说,我们这些在较大网站做过运营的人,做微博、微信号,真比不上那些媒体人和段子手,这是以己之短比人之长。
风险4:你是否已经错过了运营微信的最佳时间
我做微信后,试过很多方法,比如参加互推,在其他平台媒体号加微信号推广,但转化率都比较低。在一年前,转化率要远比现在高。
假设你的微信号现在才推出,或者现在粉丝还很少,你的微信号要做大,显然要需要付出比先行者更多倍数的努力。因为,微信号的内容已经极大丰富,马太效应越发明显,用户对微信号越来越挑剔,订阅号的打开率也很低,微信的管理趋严。
所以,对于微信号运营,你能有多大力量的投入?
最后 做APP还是做微信公众号?
写着写着,文章就写了这么长。下面上干货。我的建议如下:
1、没有服务端+客户端开发的双重专职人员时,不要轻易考虑做APP。
2、不要轻易放弃Web。电脑网页的用户数没有跌到那么惨,至少大家工作还得用电脑,还有搜索引擎的流量。有条件的话,Web要能够适配手机,方便用户移动设备访问。
3、越早运营微信公众号越好,其他平台媒体号也可以考虑。比如今日头条、一点资讯、搜狐、网易的,启动成本低。等于是把你的想法用简单的方式去试运行,你能获得用户的直接反馈。所谓运营,无非是把尝试成功的模式放大,更深、更广、更系统。
4、当你有足够力量做APP的时候,还要看你的产品特性。我认为纯资讯内容,做APP意义有限。用户阅读资讯更倾向于选择门户型的资讯APP,比如今日头条、网易新闻这种。
如果你做的是工具型的或者社区互动型的,做APP就有意义了,因为这两种在微信里回旋空间小,属于带着镣铐跳舞。如果做APP你能获得比较多的用户,我想,那必然是忠诚度很高,价值也更大。总之,选择适合自己的路,不断校正,一寸一尺地走起来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