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因狂犬病患者有害怕喝水的突出临床表现,本病亦曾叫做“恐水病(hydrophobia)”,但患病动物没有这种特点。主要临床表现为特有的狂躁、恐惧不安、怕风怕水、流涎和咽肌痉挛,最终发生瘫痪而危及生命
有报道称:每年,全世界有55,000人死于狂犬病,其中95%发生在亚洲和非洲。中国是全世界狂犬病高发的疫区之一。狂犬病潜伏期最长可达二十年,而死亡率则高达百分之百!
为了预防狂犬病,保证广大市民和其他犬只的生命安全。疫控中心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定期带犬实施狂犬病免疫接种。
2.不要随意收养和遗弃犬只。
3.被犬咬伤后,要及时到正规狂犬病免疫预防门诊接种疫苗。
小贴士:被咬伤后的紧急处理
①迅速清理伤口。
被狗咬伤者首要的处理是除去伤口内的动物唾液,用温水彻底清洁伤口,然后用肥皂清洗至少15分钟。如果创伤较大,或者流血较多,应用干净的布盖住整个伤口,或将手彻底洗净后,紧压在伤口上止血。你也可在布块上放些冰块,并使伤口高于心脏,以利止血。等血止住,用无菌绷带或清洁的布条轻轻地绑住伤口,赶紧去医院就医!
②创口不能缝合,不能包扎,不能使用药膏类的药物封闭创口。
③紧急就医,注射疫苗。
疫苗会使人体产生免疫力,消灭病毒。首次注射疫苗的最佳时间是被咬伤后的48小时内。具体注射时间是:分别于第0、3、7、14、30天各肌肉注射1支疫苗,其中“0”是指注射第一支的当天。
④除了注射狂犬疫苗外,破伤风疫苗也需要一并注射。
⑤不管狗狗有没有注射过狂犬疫苗,人一旦被咬伤还是需要去医院注射狂犬病疫苗。确保万无一失。
而对于动物防疫相关机构以及动物医院等,则还需要做出以下处理:
①对病犬密切接触过的犬只进行狂犬病强化免疫,并隔离观察。
②对病犬接触的物品、环境进行全面消毒。
③密切监测辖区内疫情动态,严防狂犬病的进一步传播和流行。
疫苗副反应
犬猫疫苗有着50多年的使用史,这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当今,普遍认为犬猫疫苗安全性相当优良。疫苗接种相关的副反应并不常见,本文对其进行分类概括。
注射部位反应:
肿块(脓肿,肉芽肿,血清肿),疼痛,肿胀,与局部缺血性血管炎相关的脱毛。
接种后一过性的非特异性生病:
嗜睡,厌食,发热,局部淋巴结肿大,酸痛,流产,脑炎,多发性神经炎,关节炎,癫痫,行为改变,注射部位脱毛或颜色改变,呼吸疾病。
过敏反应:
I型(急性的过敏反应):血管性水肿(尤其是头部),休克,死亡。
II型(细胞溶解):免疫介导的溶血性贫血,免疫介导的低血小板血症。这些症状仅能疑似与接种疫苗相关,不能确定病因。
III型(免疫复合物):与狂犬疫苗相关的皮肤缺血性的血管病,与CAV-1疫苗相关的角膜水肿(“蓝眼”)。
免疫失败:
免疫失败的原因如下:MDA(母原抗体)的干涉是最常见的原因;给以剂量小于推荐剂量;免疫无能(基因倾向?);疫苗中抗原被灭活(如MLV疫苗在室温下放置超过2小时);在同一针筒内混合不兼容的疫苗。
产生肿瘤:
疫苗相关的肉瘤。
年轻魏玛犬的多系统感染/炎性紊乱:
可能同时存在免疫缺陷和自体免疫紊乱(基因性的),如甲状腺机能减退和肥大性骨发育不全。
疫苗诱导的免疫抑制:
第一次或第二次接种的MLV疫苗中含有CDV和CAV-1/CAV-2。免疫抑制起始于接种后3天,持续7-10天。免疫抑制可能会增加对其他疾病的易感性。
与接种疫苗操作不当相关的反应:
皮下接种应当鼻内接种的博德特杆菌疫苗,可造成动物死亡;故意的和不故意的血管内接种疫苗。
与致弱疫苗残留毒力相关的反应:
鼻内接种博德特杆菌与副流感联苗,可出现接种后喷嚏。
疫苗病毒的返毒:罕见。
总结
疫苗是生物制剂,可引起一系列复杂的免疫反应,可快速诱导产生副反应,持续数小时至数天。
副反应多数是自限性的,极少能成为严重的副反应。
兽医可鼓励性地与客户进行正面沟通:
1.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为有效的方法;
2.无论犬的品种和体型,在接种疫苗后,均有发生副反应的概率;
3.可能出现的副反应有:食欲降低(持续1-2餐),注射部位疼痛,嗜睡(缺乏活力),不愿走动/跑动,轻度发热;
4.如果出现上述副反应,通常无需治疗(一些兽医会给以短期的对症治疗,如NSAIDs);
5.如果生理或行为在接种2-3天后持续恶化,应就诊;
6.如果出现全身性疾病的症状,如呕吐、腹泻、癫痫、面部肿胀、虚脱、或呼吸困难,应立即寻求医疗帮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