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全中国第一家,没有第二家,我都不知道谁是第二家,他们都还只是小规模运作。
“我们即将第二轮融资,用部分股份融资几百万美元到1000万美元不等,但融资后我们的股份仍将最大。”
“我们的营业规模不方便透露。但仅在我们网站上首发的一首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仅用于手机彩铃下载业务,就产生了1200万元的收入。”
个人投资
一个出身普通的城市青年
如今郑立创立的网络音乐网,已拥有230万注册网友歌迷会员,收取除试用会员外的各类会员60元/年不等的会员费,并正在积极拓展各种“网络音乐生 意”。2004年底,国际风险投资IDG为抢先分享巨大的中国网络音乐市场,果断地用数百万元现金换取了郑立手中部分股份。
三四年前,郑立还在背着工具包,做最底层的电脑装机员。“虽然我爷爷曾为国民党时期的县长,但我的确出身于重庆市区一普通市民家庭,父亲在国营石油单位上班,普通的工人。”
“小学6年级时,我想买台游戏机打游戏,但父亲说还是早点电脑好。那时电脑还很贵、一台要上万元,家里花这笔钱不容易。这要感谢父亲的前瞻性。”他说。
果然不久之后,郑立就觉得打游戏没多大意思了,于是开始买些书自学电脑知识。
1998年,他考入四川大学的二年制计算机专科。“读大学时我在电脑技术上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但没学到什么新东西。中国大学里的计算机教育,都教些快要被市场淘汰的程序设计语言,引不起我的兴趣。惟一开心的,就是开始接触到互联网、可以整天泡在网上了!”他说。
2000年郑立大专毕业时,对未来也很模糊,只想先打两年工再说。他回到重庆,先在一家电脑城做最底层的装机员,然后开始频频跳槽,在一些电脑公司和网络公司做技术或策划等工作……
郑立今后的人生,似乎将与其他城市青年没多大不同:为生存而打工;为娱乐而上网。
然而郑立是一个善于观察环境变化、并从变化中捕捉机会的年青人。
发现“网络音乐仓库”新生意
2002年下半年,经常在网上东游西晃的郑立,终于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机会:网络歌曲开始流行,网络歌手数量激增,自己何不抢先建一个网络音乐网站!
当时中国的互联网已高度普及,城市里家家户户及每间办公室几乎都已上网,上亿的上网人群中潜伏着数量庞大的网友歌迷。而当时电脑多媒体软件也已普及,很 多网友用那些软件几分钟内就轻松录下了自吟自唱的歌曲,结果互联网上到处散乱着网友歌迷上传的大量网络歌曲,它们有的是模仿明星的翻唱,有的是胡乱搞笑的 改唱,有的是煞费心思的原创……
与唱片公司制作精良的专业歌曲相比,这些网络歌曲当然很粗糙,音乐圈内和传统人士都对这种“网络快餐文化”不屑一顾。而当时,国内也还没有一家专门为那些网络歌迷提供专业服务的互联网站。
郑立立刻开始构思:这样一种“网络音乐仓库”式的网站,将如何赚钱?他设想了以下几种赢利模式:
1.大量网友的会员费,将能维持网站的生存。
如果自己的网站只收取价格低廉的会员费,提供足够网上空间让网友自由上传或下载网络歌曲,短时间内必将吸引大量网友。 还不过来免费试看大片电影?
2.网友的大量原创音乐,将能分食唱片公司的利润。
集合网友的力量,自己的网站短时间内也将积累数量庞大、成本低廉的网络原创音乐。中国有很多为高昂制作成本而苦恼不堪的中小传统唱片公司,如果让他们来自己网站挑选和购买这些原创音乐,将带来丰厚利润。
3.丰富的网络音乐资源,将赚足上亿中国手机用户的钱。
自己网站上丰富的音乐资源,还将是一个更惊人的巨大市场:通过手机彩铃等移动增值服务商,销售给数以亿计的中国手机用户!
“现代音乐的产生已出现两种方式,一种仍是通过传统唱片公司,另一种是通过网络诞生。中国音乐产业的环境可以说是‘非常变态’的,盗版的严重及互联网的 免费下载,已造成传统唱片公司制作的音乐在唱片销售上已无利润——很多艺人发唱片只是为了提高知名度,而他们40%的利润已来自演出、代言等,60%的利 润来自彩铃点歌等无线收入。与此同时,网络产生的音乐却蓬勃发展,每天都有很多网友把他们的原创音乐无偿贡献到网上。”
“网络音乐产业将兴起,并取代传统唱片公司;现代音乐的消费将从线下向线上发展,从买唱片到网上或无线下载——既然我已看清了这么一个至关重要的环境变化,为什么我不抢先去做这个‘网络音乐仓库’式的网站呢?”
郑立也是一个敢于果断抓住机会的年青人。
仅有2000元,但“幸好没有放弃”
2002年底,郑立向父母借了2000元钱,毅然辞职创业。
拿着一纸美好蓝图,他感召来了另外3个年青人辜陶、吴佳俟、王豫华,其中一个还在重庆大学读大四。

评论